经典语句
说到《芳华》这部电影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是看了吧,这部电影如果是在那个年代的人看了话美文阅读>经典语句
芳华:有多少人死于他人贴的标签

说到《芳华》这部电影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是看了吧,这部电影如果是在那个年代的人看了话,那就可不得了了觉得是要哭得稀里哗啦的,电影真的不错了,但是这部作品小编也觉得也是有一些启示了,比如贴标签这件事情,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?人们该如果的面对贴标签这件事情呢?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别人是怎么分析的吧!

芳华:有多少人死于他人贴的标签

2017年末,一部《芳华》席卷各大影院,掀起了一股“芳华热”,影片上映一个多月,票房十四亿,不仅刷新了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纪录,也成为了中国文艺片的票房冠军。

我想,《芳华》之所以取得成功,除了让当年的一辈人看到了情怀,可能还在于它引发了各个年龄段对人性的思考吧。

01.

伴随着歌曲《绒花》的响起,画面最终定格在了刘峰和何小萍身上。

在边陲的小车站里,两个满身风尘又疲惫不已的人相互依偎着,茫茫天地间,只能从对方身边摄取一丝温暖。

很多看完电影的人大概心里都憋着一口气,为什么好人得不到好报?

而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是,两个主人公没有做错什么,他们的一生,是被无关的众人毁掉的。

如果说他们也有错误的话,就是无意间被人抓住把柄,被有心人发酵,于是人云亦云,被排挤孤立,各种贴标签,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。

其实真实的社会中,被毁于“他人”这个地狱的人并不少见,人心的相背往往只在一夕之间,残酷的不是青春,而是人性。

02.

刘峰的悲惨,在于他的两个身份标签之间巨大的落差。

曾经的他是学雷锋标兵,一个不打折扣的好人,食堂的猪跑了他要去捉,战友的包裹到了他要去拿,甚至连提干的机会都要让给“更需要的人”,渐渐地大家都将他视作道德的楷模,一个被众人敬仰的对象。

他是文工团里道德的标签,这是每个人心安理得接受帮助的理由,人们忽略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也有一个人应当有的正常情感。

所以当刘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拥抱了林丁丁后,猝然成为人人批斗的对象,过去几年那张光彩夺目的身份标签被狠狠撕下,又被贴上“道德败坏”的标签。身份的转变来得太快,刘峰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,只能被动着去接受。

当他成为一个“道德败坏”的人而被下放时,那些曾受他帮助的人,一个都没来。

除了何小萍。

何小萍从来也没能忘记,当她被舞伴嫌弃、被众人嘲笑时,是刘峰主动站出来和她搭档。就是这一丁点的温暖,让从来没有尝试过温暖的她怀念了一辈子。

她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,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、委曲求全的生活让她养成了内向且不善言辞的性格,这些弱点成为她被众人孤立的基础,至于流汗多这种小缺陷,成为了她遭小团体排挤的导火索。

谁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人性的恶向来遮遮掩掩,但从未消失过,就像一撮死灰,只要等到合适的条件就会复燃。

像朵花儿般美好的青年,洋溢着芬芳的青春,一样有见不得阳光的一面。

在这样的集体中,当唯一一个真正的“好人”刘峰居然被众人诬陷、迫害,何小萍就陷入了心如死灰的状态,对这个集体的失望,让她选择了自我放逐,装病躲过跳A角的机会,被调到了战争前线。

可是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,在前线的何小萍居然成了“战斗英雄”,她和刘峰,在社会的地位上完全调了个位,她成了“高伟正”的代表,刘峰却在战争结束后迅速被人遗忘。

经受不起这种巨大落差的何小萍,疯了。

在《芳华》的那个年代,社会相对保守,一旦被贴上了标签,终生都很难洗掉,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刘峰被钉在了不属于他的十字架上,就算再挣扎也挣脱不了残酷生活的魔咒。

何小萍则是遇到的机遇千差万别,从一个不被爱、被战友排挤的人成为人人称道的战斗英雄,内心还有良知的她看透了人世的悲凉,无法接受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她,也只有疯魔。

03.

如果说被贴上标签而毁掉了一生很悲惨,那有没有更恐怖的结局呢?

有,在一个更黑暗、更愚昧的环境里。

读过萧红《呼兰河传》的朋友,一定对里面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印象深刻。

小团圆媳妇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,来到老胡家做童养媳,一双眼睛骨碌碌转,见谁都笑嘻嘻的。

于是人人都说,这温和无害的孩子一点都没有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,“一点也不知羞”,可怜的团圆媳妇,来胡家还不到两天,就被看热闹的七大姑八大姨贴上了“应该教训教训”的标签,于是一举一动都成了挨打的导火索。

小团圆媳妇真的有那么不堪吗?

当然不是,只是对于那些生活清苦无依又无所事事的街坊邻居来说,闲议他人,似乎自已也当家作主了一回,谁说他们的生活可笑又无趣?言语是他们最大的利器,可以让他们决定别人的生死。

只有作者的祖父,书中唯一一个积古而又慈爱的人,对懵懂的作者说出了“小团圆媳妇挺好的。”

小团圆媳妇毕竟年纪小,承受不了婆婆的毒打,生了重病,婆婆自然不愿意承认,硬生生地把团圆媳妇的病归罪于撞上了“狐仙”。

于是那些说着小团圆媳妇该被教训的人又聚拢过来,纷纷帮老胡家出主意,怎么帮小团圆媳妇躲过一劫。他们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一样,对孩子的病概不负责,反而心安理得地充当了起了善心人。

他们想出来的办法五花八门,吃一整只带毛的鸡、吃黄连和瘟猪肉压成的粉、或是找道士抽帖儿测吉凶,方法很多,没有一样是治病的,相反,全是折腾病人的。小团圆媳妇成了他们取乐的玩具,施害者还要披起善良的外衣,每每提起还要流一两滴动了恻隐之心的泪水。

终于小团圆媳妇的大限到了,她的婆婆见她病总不好,要给她跳大神、洗滚水澡,一众“热心”的街坊全跑来看热闹,撺掇着往这姑娘身上使劲浇滚水,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回,也晕了三回,终于死去了,人们看够了戏,心满意足地回家了。那个他们口中应该被收拾的小团圆媳妇死了,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。

只有祖父竭力要将房客老胡一家赶走,小萧红问他原因时,祖父说:“把人家孩子捉弄死了,又不要了。”只有祖父尚且明白一点,如此恶毒的人,是不需要打交道了。

旁人往你身上打标签,未必真的为你着想。萧红笔下的街坊们,大多数都愚昧到扭曲的地步,他们生活过于单调,就想找个有个猎奇的话题组团聊,他们自己的生活毫无希望,就想毁掉一个可由他们摆布的人生,咀嚼他人的痛苦,来衬托自己还不算太惨。

04.

《芳华》中的刘峰何小萍也好,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也好,他们要么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,要么处于一个特定的时代,旁人往他们身上贴上标签不过是一两天内的事,对他们来说却是终生逃不掉的魔咒,直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。

那么到了现在,他人为我们贴上的标签还那么重要吗?

可能重要,也可能不重要,关键在于你自己的认知。

我曾经看过杨澜的一档节目,里面采访了一群毕业生,其中一个女生拿到了哈佛、耶鲁等众多名牌大学的offer,却放弃了名校生的标签,选择了纽约大学,只因为里面有她最喜欢的、全美排名第一的金融数学专业。

杨澜问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否后悔,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却说:“对我来说,我是谁,远比我在哪里读书,学什么专业更重要。“

当时我对这姑娘的话并不以为然,认为不过是“富二代”的一次任性而已,等年岁大了,才渐渐领悟了这句话中的格局。

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大价值在于自已,而不是那些由名校、平台、或者是他人的评论带给你的标签,我们不需要他人为自己设定人设,认识自己,探寻自己人生着陆点,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前提下,去做真实的自己,才是每个人来过这世上最有力的证明。

我对这姑娘产生了兴趣,后来关注她的最新状况,是离开了令人艳羡的高盛,自己创业,成立了一家为零售商和供应商提供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。

能撕掉别人给予的标签,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,总比同龄人要走得更快一点。

05.

前段时间,复旦大学一位名叫陈果的美女老师火了,因为她讲出了一些与传统相悖、却又是很多人不敢说出的道理。

她在讲人要怎么才能获得自信时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,撕掉标签,“活成你自己。”

因为,不管你活成什么样,不管你多么优秀,多么完美,总有人不喜欢你,而就算你再糟糕,总有人喜欢你。

那些肯轻易往你身上贴标签的人,大多都是对你来说不重要的人,他们途经别人的生活,叽叽喳喳一番,给对方盖上戳记,然后假装若无其事地蜷缩回自己的人生,等着看别人在这种标签下挣扎。

所以与其去迎合那些与你无关的人的看法,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自己,为了不相干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人生,真是太得不偿失了,看看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,有哪个会轻易往你的身上贴标签?

何况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当你真正成为你自己时,才会遇到和你三观相似、灵魂相似的同类。

中国的传统教育向来重视中庸,这种教育衍生出的旁枝就是更容易被他人的评论所左右,鼓励从众。各种大小团体善于将一个人身上的特质剔除干净,打上统一的标签。

可是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,你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,这明明是最重要的事,却总是被忽略。

所幸我们所生活的时代,还不至于被一个标签伤了性命,毁了终身,在庆幸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强,生命的定义越来越多样后,我们更应当努力审视自己,了解自己,而不是一味活在他人贴上的标签里里。

毕竟,亲爱的,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自己,如果有人想要给你的人生下定义的话,那个人,也只能是你自己。

芳华:有多少人死于他人贴的标签

http://m.szsjdfz.com/mw/175845/

推荐访问:
相关阅读经典语句 
热点推荐